CAN收发器检测:原理、方法与故障诊断

CAN收发器作为控制器局域网络(CAN)中的关键物理层接口芯片,承担着将逻辑信号与差分总线信号相互转换的核心任务。其可靠性直接决定了整个CAN网络的通信稳定性。本文将系统性地阐述CAN收发器的检测原理、关键项目与方法,助力工程师高效诊断故障。

一、 检测逻辑框架

一套完整的CAN收发器检测应覆盖其核心功能与关键性能指标:

  1. 物理层参数: 总线引脚直流与交流特性。
  2. 信号收发功能: 逻辑信号至差分信号(发送)、差分信号至逻辑信号(接收)的正确转换。
  3. 故障保护与容错: 总线短路、断线、电源异常等极端情况下的安全行为。
  4. 功耗特性: 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电流消耗。
  5. 鲁棒性评估: 在温度、电源波动等环境应力下的性能表现。
 

二、 核心检测项目与方法

  1. 物理层基础参数检测

    • 总线引脚静态电阻测量 (Rdiff):
      • 方法: 在收发器断电状态下,使用万用表测量CANH与CANL引脚之间的电阻值。
      • 意义: 内部集成终端电阻的收发器,此电阻通常在96Ω - 120Ω范围(双终端匹配120Ω线缆特性阻抗)。若显著偏离,预示内部损坏。
    • 总线引脚对地等效电容测量 (Cio):
      • 方法: 使用LCR表在CANH/CANL引脚与地(GND)之间施加小信号(如100kHz)。
      • 意义: 过大的等效电容会削弱信号边沿陡峭度,影响高速通信。典型值通常在数pF至数十pF量级。
    • 总线引脚阻抗测量(交流特性):
      • 方法: 使用网络分析仪在CAN收发器输出端(CANH/CANL)测量其阻抗频谱(如100kHz - 10MHz)。
      • 意义: 在高频段呈现合适的阻抗特性(接近120Ω),利于信号完整性并减少反射。
  2. 发送功能检测 (TXD -> CANH/CANL)

    • 差分输出电压 (Vod) :
      • 方法: 在收发器处于显性状态发送时(TXD = 0),测量CANH与CANL之间的电压差(Vod = Vcanh - Vcanl)。
      • 意义: Vod 应在器件手册规定的范围(通常1.5V - 3V)。过低导致接收端识别困难,过高可能导致EMI超标。需在空载和带标准负载(如60Ω)下分别测量。
    • 共模输出电压 (Voc) :
      • 方法: 在显性状态发送时,测量(CANH + CANL)/2 与地(GND)之间的电压。
      • 意义: Voc 应在规定范围(如≈2.5V)。异常的Voc会影响总线电平稳定性。
    • 输出信号时序与波形:
      • 方法: 使用双通道示波器(带宽≥100MHz)同时观测TXD输入信号与CANH/CANL输出信号(或差分信号)。
      • 观测点:
        • 边沿对称性: 显性到隐性、隐性到显性的上升/下降时间是否对称且在规定范围内(影响电磁发射EME)。
        • 传播延迟 (tPLH, tPHL): TXD边沿到CAN差分信号对应边沿的延迟时间是否超标(影响通信速率上限)。
        • 波形质量: 波形是否干净、无严重过冲、振铃、台阶(反映驱动能力和阻抗匹配)。
      • 典型波形:
        CAN差分信号显性状态波形示意图 (图示:理想CAN显性/隐性电平转换,注意上升/下降斜率)
  3. 接收功能检测 (CANH/CANL -> RXD)

    • 差分输入阈值 (Vid):
      • 方法: 使用可编程差分信号源向CANH/CANL施加差分电压,缓慢升高或降低,同时监测RXD输出状态变化点(显性->隐性或隐性->显性)。
      • 意义: 接收器正确识别显性(通常Vid < ~0.9V)和隐性(通常Vid > ~0.5V)的电压门限。需测试其迟滞特性(Vhys)。
    • 共模输入范围 (Vic):
      • 方法: 在施加有效差分信号(在阈值范围内)的同时,改变信号的共模电压(即(CANH+CANL)/2),观测RXD输出是否仍然正确。
      • 意义: CAN总线节点间存在地电位差,接收器需能在宽共模范围内(如±12V甚至更高)正常工作。
    • 接收器滤波与抗噪:
      • 方法: 向CANH/CANL注入叠加在正常差分信号上的共模噪声或差分毛刺,观察RXD输出是否出现不应有的跳变。
      • 意义: 评估接收器抑制总线噪声的能力。
  4. 故障状态检测与管理

    • 总线短路保护:
      • 方法:
        • CANH短接电源 (Vs): 将CANH引脚短接到VCC(收发器电源)。
        • CANH短接地 (GND): 将CANH引脚短接到GND。
        • CANL短接电源 (Vs): 将CANL引脚短接到VCC。
        • CANL短接地 (GND): 将CANL引脚短接到GND。
        • BUS短接 (CANH-CANL): 将CANH与CANL引脚短接。
      • 观测:
        • 发送时电流是否急剧上升(需有限流保护)。
        • 收发器是否进入安全状态(如停止发送、输出隐性电平、进入高阻态)。
        • 芯片表面温度是否急剧升高(可能导致永久损坏)。
        • 短路移除后是否能自动或手动恢复正常。
    • 总线开路检测:
      • 方法: 模拟CANH或CANL单线断开或双线均断开。
      • 观测: 接收器是否会报告总线开路错误(通常通过错误引脚ERROR或特殊状态寄存器)。
    • 电源异常:
      • 方法: 测试VCC低于或高于工作范围时收发器的行为(如是否进入低功耗保护模式、输出是否保持隐性)。
    • 热关断保护 (TSD):
      • 方法: 强制收发器长时间过载(如持续发送显性电平并短接总线),监测其温度及是否触发热关断(停止发送、输出隐性电平)。移除过载冷却后是否能恢复正常。
  5. 静态与动态功耗

    • 方法: 使用高精度电流表串联接入VCC供电回路。
    • 测量:
      • 待机电流 (Isby): 收发器使能但不进行通信时的电流。
      • 隐性状态电流 (Iinh/Iinl): 总线空闲或发送隐性位时的电流(通常很低)。
      • 显性状态电流 (Idom): 发送显性位时的电流(较高,驱动总线)。
      • 峰值电流: 快速发送显性位时的瞬时电流冲击。
    • 意义: 确保功耗符合设计预期,特别是在电池供电或对功耗敏感的应用中。
 

三、 环境应力测试(可选/可靠性验证)

  • 温度循环: 验证在高温(如+125°C)和低温(如-40°C)下各项功能参数是否满足要求。
  • 电源波动测试: 在VCC额定范围内波动(如±5%)或在瞬时跌落/浪涌条件下测试收发器稳定性。
  • 长期老化: 高温下持续工作,评估长期可靠性。
 

四、 实用故障诊断策略

  1. 基础检查优先:

    • 供电电压 (VCC): 确保在正常工作范围内。
    • 接地 (GND): 确认接地连接良好、低阻抗。
    • 引脚焊接: 检查收发器芯片各引脚是否存在虚焊、冷焊、短路。
    • 外围元件: 检查外接电容(电源退耦、共模滤波)、终端电阻(若外接)等是否损坏、焊接良好、参数正确。
    • 信号连接: 检查TXD、RXD、STB/EN(使能)、ERR/RST(错误/复位)等信号线是否连接正确、无断路短路。
  2. 上电静态测量:

    • 测量CANH、CANL引脚对地电压:在总线空闲(隐性)时,两者应接近Voc(通常≈2.5V),且Vod ≈ 0V
    • 测量终端电阻(若可测):判断终端是否正常接入。
  3. 分步功能隔离:

    • 发送测试: 断开总线连接(避免影响其它节点),仅连接示波器到CANH/CANL。向TXD输入固定脉冲(如用函数发生器),观察总线输出波形是否符合预期(电平、时序、形状)。
    • 接收测试: 断开TXD输入(或置高电平使其不发送),使用信号发生器模拟总线差分信号输入到CANH/CANL,观察RXD输出是否正确跟随。
    • 故障注入测试: 按前述方法模拟各种总线故障,观察收发器保护响应和ERROR状态指示是否正常。
  4. 波形对比分析:

    • 双通道示波器是关键工具: 同时观察TXD与总线差分信号(或CANH/CANL),或同时观察总线差分信号与RXD输出。
    • 关注异常点: 信号边沿是否陡峭?有无振铃、台阶?隐性电平是否稳定?显性电平幅度是否足够?
    • 与参考设计或已知好板对比: 在相同测试条件下对比可疑收发器与正常收发器的输入输出波形,差异点往往是故障线索。
 

五、 典型失效模式总结

  • 内部功率驱动管损坏:
    • 表现:发送显性电平能力弱(Vod低),总线短路时电流极大、严重发热甚至烧毁。静态阻抗异常(过低或开路)。
  • 逻辑控制电路或ESD结构损坏:
    • 表现:逻辑功能错乱(发送不受控制、接收无输出、错误标志异常)、引脚对地/电源短路或漏电。
  • 参数漂移:
    • 表现:隐性电平偏移、共模范围缩小、传播延迟增大、功耗异常升高。可能与老化或静电损伤有关。
  • 外围元件失效:
    • 表现:终端电阻开路导致信号反射严重;退耦电容失效导致电源噪声大、收发器工作不稳;TVS管击穿导致总线拉低。
 

结论:

严谨的CAN收发器检测是保障CAN总线稳定通信的基石。遵循分层递进的检测逻辑,从基础的物理参数到核心的收发功能与严格的故障保护验证,辅以环境压力测试,能够全面评估收发器性能。掌握示波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电源等工具的使用技巧,并结合清晰的故障诊断树进行逻辑分析,工程师能高效定位问题根源,无论是新设计验证、批量生产检验还是现场故障排查。理解收发器的典型失效模式,也为预防性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注:文中涉及的波形图仅为概念示意,实际波形需依据具体器件手册和测试条件。所有参数阈值均应以目标收发器型号的官方规格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