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仪检测:确保温度测量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温度测量在医疗健康、工业生产、食品安全、疫情防控等诸多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获取温度数据的直接工具,测温仪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决策判断的正确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以及公共安全的保障水平。因此,对测温仪进行科学、规范的检测,是确保其性能可靠、数据可信的核心步骤。
一、 测温仪的类型与检测重点
测温仪种类繁多,工作原理各异,其检测重点也各有侧重:
-
接触式测温仪(如玻璃液体温度计、热电偶、热电阻温度计):
- 检测核心: 主要关注其示值误差(实际温度与显示温度的偏差)、稳定性(多次测量的一致性)、响应时间(达到稳定读数所需时间)。
- 检测方法: 通常在恒温槽或干体炉中,将其感温元件与更高精度的标准温度计置于相同温场下进行比对校准。需关注插入深度、介质(液体/固体)等因素的影响。
-
非接触式测温仪(主要是红外测温仪/额温枪/耳温枪):
- 检测核心: 这是目前应用极为广泛,也是检测要求相对复杂的类型。关键检测项目包括:
- 示值误差: 在特定环境温度下,测量标准黑体辐射源目标温度时的偏差。
- 重复性: 短时间内对同一稳定目标多次测量的结果一致性。
- 测量距离的影响: 不同测量距离对结果的影响程度(距离系数)。
- 环境温度补偿: 设备本身所处的环境温度变化对其测量结果的影响。
- 发射率设置的影响: 设备设定的发射率与目标实际发射率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这对测量非理想黑体目标如人体皮肤尤为重要)。
- 检测方法: 使用标准黑体辐射源作为温度参考。黑体腔开口需符合规范,表面发射率高且均匀。检测通常在恒温恒湿实验室进行,严格控制环境温度(如25℃ ± 2℃)和湿度。需在不同设定温度点(如35℃附近模拟人体、高温点)进行测试,并评估不同测量距离下的性能。
- 检测核心: 这是目前应用极为广泛,也是检测要求相对复杂的类型。关键检测项目包括:
二、 测温仪检测的依据与标准
检测活动必须依据国家或国际上认可的技术规范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权威性和可比性。主要标准包括:
- 国际标准: 如IEC 80601-2-59 (医用电气设备 - 体温计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 国家标准: 如:
- JJG 1162-2019 《红外耳温计检定规程》
- JJG 1174-2019 《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检定规程》
- JJG 161-2010 《标准水银温度计检定规程》
- JJG 229-2010 《工业铂、铜热电阻检定规程》
- JJG 351-1996 《工作用廉金属热电偶检定规程》
- 计量技术规范: 国家计量主管部门发布的各类校准规范。
- 特定行业标准: 如医疗、食品、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可能有更具体的性能要求。
三、 测温仪检测的关键项目与方法详解
-
外观及功能性检查:
- 检查设备外壳是否完好,显示屏、按键、光学镜头(红外类)是否清洁无损。
- 验证开机、关机、模式切换、数据存储/传输(如有)等基本功能是否正常。
- 检查电池电量或电源适配是否满足检测要求。
-
示值误差:
- 核心指标。 反映测温仪测量结果与标准参考值(黑体源或标准温度计)的偏差。
- 方法: 将测温仪(或其传感器)置于稳定的目标温度环境中(由黑体源或恒温槽提供)。待温度稳定后,读取测温仪显示值,与标准值比较计算误差。通常在多个温度点(如低温点、常用点、高温点)进行测试。
- 红外测温仪要点: 必须使用标准黑体源。确保测温仪光斑完全覆盖黑体靶心,并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要求的测量距离操作。记录环境温度。
-
重复性:
- 评估测温仪在短时间、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目标多次测量的结果离散程度。
- 方法: 在稳定的目标温度和环境条件下,连续测量目标10次或以上,计算这组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差。标准差越小,重复性越好。
-
稳定性(长期漂移):
- 考察测温仪在较长时间内(如几小时、一天或更久)保持示值稳定的能力。对于需要长时间监测的场景尤为重要。
- 方法: 将测温仪(或其传感器)置于恒定温度环境中,持续记录其示值变化。计算在特定时间段内(如1小时、4小时)的最大漂移量。
-
响应时间:
- 指测温仪从接触(或开始测量)一个新温度环境到其示值达到稳定并保持在规定误差范围内所需的时间。
- 方法(接触式): 将温度计快速从室温环境插入恒温槽(设定为另一温度),记录示值从初始值变化到稳定值(如最终值的90%或99%)所需的时间。
- 方法(红外式): 通常指电子响应时间,可通过特殊设计的快速变化温场或信号发生器测试。
-
环境温度影响(红外测温仪特有且关键):
- 红外测温仪自身所处的环境温度变化会显著影响其内部电子元件和光学系统的性能,进而影响测量精度。
- 方法: 将红外测温仪置于可控制的环境温度试验箱中(如16℃, 25℃, 35℃)。在每个环境温度下稳定后,使用标准黑体源(保持恒定目标温度)进行测量,记录示值误差。分析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误差变化量。高端设备应具备良好的内部温度补偿算法。
-
发射率影响(红外测温仪特有):
- 红外测温仪设定的发射率必须尽可能接近被测物体的实际发射率,否则会引入显著误差。检测需评估设备发射率设置偏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方法: 使用发射率已知(且可调)的标准黑体源或发射率标准板。在相同目标温度下,改变测温仪的发射率设置,记录示值变化。通常要求设备在常用发射率设定值(如0.95,接近人体皮肤)附近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
距离系数影响(红外测温仪特有):
- 红外测温仪的测量距离与目标尺寸(光斑大小)需满足一定比例关系(即距离系数D:S)。距离过远会导致光斑超出目标范围,测量到背景温度。
- 方法: 在标准黑体源前,固定目标尺寸(黑体开口),在不同测量距离下测量同一目标温度,观察示值变化。确定其符合标称距离系数的有效工作范围。
四、 检测机构与周期
- 检测机构: 通常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计量技术机构(如国家/省/市计量院/所)或经授权的第三方校准实验室进行。机构需配备符合要求的标准器(如高精度标准温度计、恒温槽、黑体辐射源、环境试验箱等)和经过培训的持证人员。
- 检测周期: 建议根据测温仪的使用频率、使用环境、精度要求以及相关法规或标准的规定来确定。通常:
- 用于关键测量、医疗诊断或贸易结算的测温仪,检定周期一般为1年。
- 用于一般工业监控或过程控制的测温仪,校准周期可为1-2年。
- 使用频率极高或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设备,应适当缩短周期。
- 若设备经过维修、受到强烈冲击或对测量结果有怀疑时,应立即送检。
五、 检测结果的应用与意义
- 获取《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 合格的测温仪将获得检定证书(证明符合规程要求)或校准证书(提供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
- 判断设备状态: 证书明确给出设备是否合格(检定)或各检测项目的具体数据和不确定度(校准),用户可据此判断设备是否满足其使用要求。
- 修正测量值: 校准证书通常提供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用户可在需要更高精度时应用修正。
- 质量控制与追溯: 定期检测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环节,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满足ISO等管理体系要求。
- 风险规避: 避免因测温不准导致的质量事故、医疗误判、安全隐患或经济损失。
六、 用户注意事项
- 正确选择: 根据测量对象(人体、液体、固体、表面/内部)、温度范围、精度要求、响应速度、环境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测温仪类型和规格。
- 仔细阅读说明书: 严格按照制造商的操作指南使用设备,特别是红外测温仪的距离、环境温度、发射率设置等关键参数。
- 日常维护: 保持设备清洁,尤其是光学镜头和传感器探针;妥善存放,避免剧烈震动、高温高湿或强电磁场;定期检查电池状态。
- 关注有效期: 了解并遵守设备的检定/校准周期要求,到期前主动送检。
- 理解局限性: 认识到不同测温原理的局限性(如红外测温易受环境、发射率、距离影响;接触式测温需等待热平衡)。
结论:
测温仪检测绝非简单的形式化流程,而是保障温度数据准确、可靠、有效的科学基石。无论是关乎生命健康的医疗诊断,还是维系生产运行的工业控制,抑或是守护公共安全的疫情筛查,精准的温度测量都依赖于定期、规范的设备检测。用户应充分认识到检测的重要性,主动选择合格机构,严格执行检测计划,并依据检测结果合理使用和维护设备,方能最大化发挥测温仪的价值,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