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检测:筑牢高空作业的安全基石
脚手架,作为建筑、装修、设备安装等高空作业不可或缺的临时支撑结构,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和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一次疏忽、一处隐患,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坍塌或坠落事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系统、专业、规范的脚手架检测与验收工作是保障施工安全的核心防线和不可逾越的红线。
一、 脚手架检测:安全防线的关键环节
- 预防事故的核心手段: 脚手架结构复杂,承受荷载多变(人员、材料、设备、风载等),其杆件连接、基础稳固、整体稳定性等环节都易存在隐患。通过定期和关键节点(搭设完成、使用前、遇恶劣天气后、长期停用复工前等)的专业检测,能在事故苗头出现前及时识别并消除风险点。
- 确保结构性能的必要验证: 脚手架的设计承载力需要通过实际搭设后的检测来验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检测能发现材料缺陷、搭设偏差、设计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确保其承载能力满足实际施工荷载需求。
- 履行法规责任的重要体现: 各国及地区的安全生产法规、建筑安全标准(如中国的GB 51210《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技术统一标准》、GB/T 19155《高处作业吊篮》、GB 15831《钢管脚手架扣件》等)均明确要求对脚手架进行严格检查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这是各方主体(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
-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规范的检测流程、清晰的记录文档(检查表、整改通知、验收报告),不仅是追溯责任的依据,更是推动现场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提升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的重要管理工具。
二、 脚手架检测的核心内容与方法
检测工作需全面覆盖脚手架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整体性能,主要包含:
-
文件资料核查:
- 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搭设、拆除)及其审批手续。
- 主要构配件(钢管、扣件、脚手板、可调托撑/底座、安全网等)的产品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及进场抽样复检报告(必要时)。
- 特种作业人员(架子工)操作资格证书。
- 安全技术交底记录。
- 既往检查、验收记录及整改闭环资料。
-
基础与支承结构检测:
- 地基基础: 查看是否坚实平整、满足方案承载力要求(必要时检测压实度或承载力);有无积水、沉陷、冻胀、软化现象;排水措施是否有效。
- 垫板与底座: 检查是否按方案设置垫板(通常为木或钢)及底座;垫板是否平稳、无悬空;底座位置是否正确。
- 悬挑结构: 重点检查悬挑钢梁(工字钢等)的型号、规格、长度(锚固段与悬挑段比值)、锚固点(U型钢筋拉环/螺栓)的数量、位置、紧固状态及焊缝质量(如有);斜拉钢丝绳/钢拉杆的设置、规格、角度、卡扣紧固、预紧力情况;楼板锚固点的承载能力。
-
杆件系统与连接检测:
- 材料质量: 检查钢管有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裂纹、毛刺、硬伤;扣件有无裂纹、变形、滑丝;脚手板有无腐朽、断裂、严重变形;安全网有无破损、老化。
- 立杆: 检查垂直度偏差(通常≤1/200架高)、间距(纵距、横距)是否符合方案;是否存在搭接(严禁)、对接接头位置是否错开;顶部自由端高度是否符合规范(如≤500mm)。
- 水平杆(大横杆、小横杆): 检查步距(高度)是否符合方案;是否连续设置;小横杆是否按要求伸出立杆(悬挑长度)。
- 扫地杆: 检查是否在距底座上皮≤200mm处纵横双向设置。
- 剪刀撑/斜撑: 检查是否按规范(连续性、角度、跨越立杆数)设置;与立杆、横向水平杆的扣接是否牢固可靠;开口型脚手架两端是否设置横向斜撑。
- 连墙件: 重中之重! 检查数量、间距、位置(靠近主节点设置)是否符合方案和规范;连墙件形式(刚性优先)、材质;与建筑结构的连接是否牢固、稳定(预埋、穿墙、抱柱等),能否可靠承受拉压力;是否有被拆除、松动现象。
- 扣件连接: 检查螺栓拧紧力矩(通常40-65 N·m,需用力矩扳手抽检);扣件与钢管接触面是否紧密;是否存在滑移、松动或损伤。
-
作业层防护检测:
- 脚手板: 检查是否铺满、铺稳、固定牢靠(绑扎或压板);离墙间隙防护(通常≤150mm);探头板问题(通常≤150mm)。
- 防护栏杆与挡脚板: 检查作业层、斜道、平台临边是否设置上、中两道防护栏杆(上杆高1.2m,中杆居中)及≥180mm高挡脚板;栏杆连接是否牢固。
- 安全平网与立网: 检查脚手架外侧是否全封闭设置密目式安全立网(阻燃型),绑扎牢固;作业层下方是否按规范设置水平安全网(平网)进行防坠落防护(首层网、层间网、随层网)。
-
通道与斜道检测:
- 检查是否设置专门的人员上下通道(斜道或梯子);斜道的坡度、宽度、防滑条、平台、拐弯平台设置及防护栏杆是否合规。
-
特殊部位与荷载:
- 卸料平台: 严格按独立方案检查,重点是其支撑系统、锚固、限载标识与外架分离情况。
- 模板支撑架: 检查立杆间距、步距、扫地杆、水平拉杆、剪刀撑、顶托/底托螺杆伸出长度、可调底座插入深度等。
- 荷载情况: 巡查是否超载堆物;大型设备放置是否合理;混凝土泵管等附加荷载是否加固处理。
-
电气安全(如涉及):
- 检查是否存在电线直接搭在架体上;是否采取穿管等绝缘隔离措施;避雷接地措施是否到位(高层或雷区)。
-
整体稳定性与变形观测:
- 宏观观察架体有无明显倾斜、摇晃、异常变形(弯曲、下沉)。
- 在关键阶段(雨后、大风后、长期使用后)进行沉降和位移观测(设置观测点)。
三、 脚手架检测的规范流程
- 准备阶段: 明确检测依据(方案、规范)、范围、时间;准备合格的检测工具(目测工具、钢卷尺、水平尺、铅垂仪、扭力扳手、必要时应力/变形监测仪器);熟悉图纸方案;查看前期记录。
- 实施检测(逐项排查): 按照既定检查表(涵盖上述核心内容),采用“看、敲、摇、量、测”等方法,由底部基础向上、由整体到局部、由结构到防护,逐项细致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清晰记录(位置、现象、照片)。
- 问题记录与反馈: 详细填写检查记录表,对发现的不合格项或隐患,签发书面《脚手架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明确问题描述、整改要求、整改期限及责任人。
- 整改验证与闭合: 整改期限后,检测人员必须对整改项进行现场复检,确认所有隐患已按要求彻底消除,形成闭环。
- 验收与挂牌: 在所有检查项目合格、隐患整改闭合后,由相关责任方(施工、监理、建设等)共同参与最终验收。验收合格,在醒目位置悬挂由责任人签署的**“脚手架验收合格牌”(绿牌),方可允许投入使用。验收不合格或未经验收,必须悬挂“禁止使用牌”**(红牌)。
- 定期巡检与动态监控: 使用过程中,必须按规定频次(如每周、遇恶劣天气后等)进行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或变形。
四、 常见的脚手架安全隐患与整改措施举例
- 隐患: 连墙件数量不足或被擅自拆除、松动。
- 整改: 立即停止该区域作业,按方案要求恢复或增设有效连墙件,并确保连接牢固。严厉惩处违规拆除行为。
- 隐患: 基础积水、下沉。
- 整改: 疏通排水,排除积水。对下沉区域进行加固处理(如垫实、夯实或扩大基础),严重时需局部甚至整体拆除重搭。
- 隐患: 立杆悬空、缺少扫地杆或水平杆。
- 整改: 禁止使用,立即增设在规范位置的扫地杆或水平杆;对悬空立杆垫实或调整。
- 隐患: 扣件松动或滑移。
- 整改: 全面复拧螺栓至规定扭矩;更换损坏扣件。
- 隐患: 脚手板未满铺、固定不牢、有探头板;防护栏杆/挡脚板缺失。
- 整改: 立即铺满、固定牢靠脚手板;安装符合要求的防护栏杆和挡脚板;消除探头板。
- 隐患: 作业层超载堆放物料。
- 整改: 立即清理超重物料,分散荷载或吊运至地面。加强物料管理教育。
- 隐患: 安全网破损、大面积缺失或绑扎不牢。
- 整改: 立即更换或修补安全网,并按要求绑扎牢固。
五、 强化脚手架安全管理的关键建议
- 方案先行,精心设计: 结合工程实际编制科学、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专项施工方案,履行审批程序。方案是检测的根本依据。
- 材料严控,源头把关: 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构配件,加强进场验收和抽样复检,杜绝劣质材料流入现场。
- 培训到位,持证上岗: 对架子工进行严格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规范搭设、拆除技能和安全意识,并持有有效操作证。对使用脚手架的其他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 落实责任,层层把关: 明确建设、施工、监理、搭设单位及个人的安全责任,建立从班组自检、项目部检查、监理验收的多层防护体系,确保检测职责落实到位。特别是强化日常的班前检查。
- 规范流程,闭环管理: 严格执行检测流程,确保每一次检查都有记录、有整改、有验证、有闭合、有验收挂牌。
- 动态监控,及时响应: 使用期间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荷载变动及架体状况,加强巡检,发现问题立即响应处理。
- 技术赋能,提升效能: 探索应用数字化检测工具(如基于BIM的监测、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巡检等技术辅助手段,提高检测效率和精确度。
结语
脚手架检测绝非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而是守护高空作业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它要求检测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每一次细致的检查、每一个隐患的消除、每一块悬挂的“合格牌”,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责任的担当。只有将脚手架检测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做到极致,严格执行标准规范,才能有效化解风险,杜绝事故,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构筑起坚实可靠的安全基石。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筑牢脚手架安全防线,就是对生命最高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