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LED)检测技术与方法

发光二极管(LED)凭借其高能效、长寿命和环保特性,已成为照明和显示领域的核心技术。为确保其性能达标、安全可靠、满足设计预期和应用需求,进行系统、专业的检测至关重要。以下是关键的LED检测项目和方法:

一、 电气特性检测

  1. 正向电压降(Vf):
    • 目的: 评估LED在额定工作电流下所需的驱动电压,是电路设计的关键参数。
    • 方法: 使用可编程直流电源和电压表,在规定的恒定正向电流(If)下测量LED两端的电压。
  2. 反向电流(Ir)/反向击穿电压(Vr):
    • 目的: 评估LED承受反向电压的能力,防止因意外反接或在反向偏置下工作时发生永久性损坏。
    • 方法: 在LED两端施加规定的反向电压(通常低于其额定反向击穿电压),使用微安表测量流过的微小反向泄漏电流(Ir)。反向击穿电压(Vr)测试则逐步施加反向电压直至电流急剧增大(超过规定阈值)时的电压值。
  3. 电流-电压(I-V)特性曲线:
    • 目的: 全面了解LED的导通特性、阈值电压、正向工作区域及反向特性。
    • 方法: 使用半导体特性分析仪(或可编程电源配合电压/电流表),在LED两端施加从负电压(反向)到正电压(正向)扫描的电压,同步测量流过的电流,绘制I-V曲线图。
 

二、 光学特性检测

  1. 光通量(Luminous Flux,单位:流明 lm):
    • 目的: 衡量LED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人眼感知的光功率),是评价LED亮度的核心指标。
    • 方法: 在积分球内,在规定的正向电流(If)和稳定的热条件下点亮LED。积分球内壁涂有高漫反射材料,使光线均匀分布。球壁上的探测器(如经过光谱和视觉函数校正的光度探头)测量接收到的总光通量。
  2. 光照度/光强分布曲线(LIDC):
    • 目的: 描述LED在不同空间角度上的发光强度分布,用于光学设计和评估配光效果。
    • 方法: 使用分布光度计(测角仪)。LED安装在可旋转平台上,光度探头固定在特定距离处(或反之)。平台旋转改变LED与探头间的角度,探头测量每个角度下的光强(单位:坎德拉 cd),绘制出空间光强分布图和曲线图。
  3. 色度学参数:
    • 色坐标(CIE x, y 或 u', v'):
      • 目的: 精确描述LED发出的光的颜色在色度图上的位置。
    • 相关色温(CCT,单位:开尔文 K):
      • 目的: 描述白光LED的“冷暖”程度,数值越低越“暖”(偏黄红),越高越“冷”(偏蓝)。
    • 显色指数(CRI,Ra):
      • 目的: 评估LED光源对物体真实颜色的还原能力,最高值为100(理想光源)。
    • 峰值波长(λp)与主波长(λd):
      • 目的: 描述单色LED的主要发光颜色(λp是光谱中辐射功率最强的点,λd是人眼感知的主要颜色点)。
    • 色纯度/饱和度:
      • 目的: 描述单色光接近光谱色的程度。
    • 方法: 主要使用配备积分球的分光辐射度计(光谱仪)。LED在积分球内点亮(或通过光纤耦合),光谱仪测量其发射光的详细光谱功率分布(SPD)。基于SPD数据和标准色度学公式(如CIE 1931或CIE 1976 UCS),计算得出所有色度学参数。
  4. 光效(Luminous Efficacy,单位:流明/瓦 lm/W):
    • 目的: 衡量LED将电能转换为可见光能量的效率,是评价节能性的核心指标。
    • 方法: 同时测量LED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光通量(lm)和输入电功率(瓦特 W)。光效 = 光通量 / 输入电功率。
 

三、 热学特性检测

  1. 热阻(Rth j-指定点,单位:摄氏度/瓦 °C/W):
    • 目的: 评估LED芯片(结)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外部指定参考点(如焊点、外壳、散热器)的效率。热阻越低,散热能力越强,结温越低,LED寿命和光衰特性越好。
    • 方法: 常用方法包含:
      • 电学法(K系数法): 利用LED的正向电压(Vf)与结温(Tj)存在近似线性负相关的特性(dVf/dT ≈ K, K为负值)。在低脉冲电流下测量不同已知参考点温度(Tc)时的Vf,确定K系数。然后在工作电流下加热LED至热稳态,快速切换到低脉冲电流测量Vf变化,根据K系数计算对应的结温变化ΔTj。已知输入功率P,热阻 Rth j-c = ΔTj / P。
      • 红外热成像法: 使用高分辨率红外热像仪直接测量LED芯片表面温度(需精确校准和考虑封装表面发射率)。
  2. 结温(Tj,单位:摄氏度 °C):
    • 目的: 直接监测LED芯片的工作温度,是影响LED性能、可靠性和寿命的最关键参数。
    • 方法: 主要通过上述电学法(K系数法)间接测量获得。红外法亦可使用,但对封装透明度和芯片暴露程度有要求。
 

四、 可靠性/寿命试验

  1. 高温高湿老化试验(如85°C/85% RH):
    • 目的: 评估LED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加速验证其抵抗湿气侵蚀、金属迁移等失效的能力。
    • 方法: 将LED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在规定的温度(如85°C)和相对湿度(如85%)下持续工作(通电)或存储(断电)一定时间(如1000小时)。
  2. 高温工作寿命试验(HTOL):
    • 目的: 评估LED在持续高温工作条件下的性能退化情况和失效模式。
    • 方法: 将LED置于高温箱中(温度通常高于额定最高环境温度,如105°C或125°C),在其最大额定工作电流或更高应力电流下长时间连续工作(如1000小时)。
  3. 温度循环试验(TC):
    • 目的: 评估LED抵抗温度剧烈变化的能力,加速验证因材料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导致的焊点疲劳、分层等机械失效。
    • 方法: 将LED在设定的低温(如-40°C)和高温(如125°C)之间循环转换,每个温度段保持一定时间(如30分钟),循环数百至数千次。试验可以在通电或断电状态下进行。
  4. 开关循环试验:
    • 目的: 评估LED在频繁开关状态下(热冲击)的性能稳定性及焊点可靠性。
    • 方法: 在规定的环境温度下,对LED进行连续的通电(如开启几秒)和断电(如关闭几秒)循环操作,循环数万至数百万次。
  5. 光通维持率测试(Lumen Maintenance):
    • 目的: 量化LED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光输出的衰减程度,预测其使用寿命(如L70/L80/L90等)。
    • 方法: 在特定环境温度下,让LED在其额定电流下长时间连续工作(通常需要数千小时),定期(如每1000小时)测量其初始时刻(T0)和当前时刻(Tx)的光通量。光通维持率 = (Tx时刻光通量 / T0时刻光通量) * 100%。
  6. 加速寿命测试(ALT):
    • 目的: 通过提高应力(温度、电流、湿度)来加快失效进程,在较短时间内预测LED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寿命和可靠性。
    • 方法: 基于阿伦尼斯模型(温度加速)或幂律模型(电流加速),设计多组不同应力水平的寿命试验,收集失效时间数据,外推至正常使用应力下的寿命。
 

五、 机械和环境试验

  1. 振动试验:
    • 目的: 评估LED抵抗振动环境的能力,检查其结构完整性(如引线断裂、芯片脱落等)。
    • 方法: 将LED安装在振动台上,按照规定的频率范围(如10-2000Hz)、加速度(如5-20g)、扫频方式和持续时间(如每轴向2小时)进行振动试验。
  2. 冲击试验:
    • 目的: 评估LED抵抗剧烈机械冲击的能力。
    • 方法: 对LED施加规定峰值加速度(如500g或1500g)、脉冲持续时间(如0.5ms或1ms)和波形(如半正弦波)的冲击脉冲,通常在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进行。
  3. 可焊性测试:
    • 目的: 验证LED引线(引脚)的焊接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 方法: 常用方法有焊槽法或焊球法,将引脚浸入熔融焊料中,观察焊料浸润引线的覆盖面积、均匀性和外观是否符合标准(如IPC J-STD-002)。
  4. 耐溶剂性测试:
    • 目的: 评估LED封装材料和标识抵抗常用清洗溶剂侵蚀的能力。
    • 方法: 用规定的溶剂(如异丙醇、酒精)浸泡或擦拭LED本体和标识部分,检查是否有变形、开裂、溶解、标识脱落或模糊等现象。
 

六、 安全规范测试

  1. 电气安全(绝缘电阻、耐压):
    • 目的: 确保LED模块或灯具在电气连接部分具备足够的绝缘性能,防止触电危险(尤其对高压LED模块)。
    • 方法:
      • 绝缘电阻: 在带电部件与可触及的外壳或端子(如有)之间施加高直流电压(如500V DC),测量其电阻值(通常要求≥几兆欧姆)。
      • 耐压强度(Hi-Pot): 在带电部件与可触及的外壳或端子(如有)之间施加交流高压(如1000V AC + 2倍额定工作电压)或直流高压,持续规定时间(如1分钟),不应发生击穿或漏电流超标现象(根据具体安全标准如IEC/UL 62368-1)。
 

检测注意事项与标准

  • 标准参考: LED检测通常依据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如:
    • 光学/电气: CIE S 025, LM-79, LM-80, LM-82, LM-85, IEC 62612, IESNA RP-16。
    • 可靠性: JEDEC JESD22 (如 A101, A104, A106), IEC 60068-2 (如 Part 1, Part 14, Part 30), TM-21(寿命预测)。
    • 安全: IEC/UL 62368-1, IEC/EN 62471 (光生物安全)。
  • 环境条件: 光学测量通常在25°C ±1°C的恒温暗室中进行,确保结果可比性。
  • 热稳定: 在进行光学和电气测量前,LED必须达到热平衡状态(通常在额定电流下点亮至少30分钟)。
  • 仪器校准: 所有测量仪器(电源、万用表、积分球、光谱仪、温度传感器等)必须定期溯源至国家或国际标准进行校准,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样品代表性: 测试样品应从批量产品中随机抽取,并保证足够数量以获取统计意义的数据。
 

结论

全面的LED检测是确保其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最终应用各个环节都能满足性能、质量和可靠性要求的基础。通过系统化地运用上述电气、光学、热学、可靠性、机械环境及安全测试方法,并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可以有效评估LED产品的综合性能,预测其使用寿命,降低应用风险,推动LED技术的健康发展与应用普及。随着LED向更高功率密度、更宽色域、更智能化方向发展,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满足日益严苛的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