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C 全桥/半桥驱动器检测:原理、要点与失效分析

在电源管理集成电路中,全桥和半桥驱动电路是实现高效功率转换的核心模块。它们广泛用于电机控制、DC-DC转换器、无线充电和逆变器等场景。准确检测其性能是保障系统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一、 核心概念与结构差异

  1. 半桥驱动器:

    • 结构: 驱动两个功率开关管(通常为MOSFET或IGBT),连接成半桥拓扑(高边 + 低边开关管)。输出位于两个开关管的中点。
    • 关键功能: 生成两路互补的驱动信号(通常带可调死区时间),分别控制高边管和低边管。
    • 典型应用: 同步降压/升压转换器、H桥的一半、简单的电机相位驱动。
  2. 全桥驱动器:

    • 结构: 包含两个半桥驱动器,驱动四个功率开关管(两个高边 + 两个低边),构成完整的H桥拓扑。输出位于两个半桥的中点之间。
    • 关键功能: 生成四路驱动信号,控制两组互补的高/低边开关对。通常支持多种工作模式(如正向、反向、刹车/滑行)。
    • 典型应用: 直流/无刷电机驱动、H桥DC-AC逆变器、双向DC-DC转换器、无线充电发射端。
 

二、 核心检测项目与方法

检测需涵盖电气特性、时序逻辑、保护功能等关键维度。

  1. 输入逻辑电平与阈值检测:

    • 目的: 验证驱动器能否正确识别来自控制器(如MCU、PWM IC)的控制信号。
    • 方法: 使用信号发生器或逻辑分析仪,向输入引脚(如INH, INL, INx, EN)施加不同电平电压,测量输出状态变化点(VIL, VIH, VOH, VOL)。确认符合规格书要求。
  2. 输出电压电平与驱动能力检测:

    • 目的: 确保驱动器能为功率管栅极提供足够强度和稳定性的驱动电压。
    • 方法:
      • 空载/轻载: 用示波器或高阻电压表直接测量高边输出(HO/HSx)和低边输出(LO/LSx)引脚的开路输出电压(相对于COM或VSx/VBx)。验证高端自举电压(VBx - VSx)是否达到预期(通常接近VCC或自举电容电压)。
      • 带载能力: 在输出端接不同阻值的电阻负载(模拟功率管栅极等效电容),测量驱动电压幅度是否足够(通常需接近VCC/VBx)且在负载变化时保持稳定。测量上升/下降时间评估驱动强度(dV/dt能力)。
  3. 关键时序检测:

    • 目的: 验证驱动器内部逻辑和延迟是否符合设计,避免直通短路等致命故障。
    • 方法: 使用双通道或多通道示波器,同步测量输入信号跳变沿与对应输出信号跳变沿:
      • 传播延迟(tPHL/tPLH): 输入变化到对应输出开始变化的时间。
      • 匹配延迟: 高低边驱动信号传播延迟的对称性(重要)。
      • 死区时间(Dead Time):
        • 测量: 捕获同一桥臂的HO和LO信号。死区时间是HO下降沿到LO上升沿的时间间隔,以及LO下降沿到HO上升沿的时间间隔。
        • 重要性: 确保同一桥臂高低管不会同时导通(直通)。需验证死区时间是否足够(防止直通)、是否可调(如支持)、是否稳定(不受温度和电压影响)。
      • 高端刷新时间(Bootstrap Refresh): 对于自举供电的高边驱动,在低边导通期间需要足够时间为自举电容充电。测量低边导通的最小脉宽是否满足要求。
  4. 保护功能检测:

    • 目的: 验证驱动器在异常条件下能否有效保护自身和功率器件。
    • 方法: 模拟异常工况,观察驱动器和相关控制信号状态:
      • 欠压锁定: 逐步降低VCC或VBx电压,观察输出是否在指定阈值以下被强制关闭(拉低或高阻)。恢复供电后是否能自动重启或在EN控制下重启。
      • 过温保护: 加热驱动器IC(需谨慎控制避免永久损坏),触发内部TSD,观察输出是否关闭。冷却后是否恢复。
      • 过流/短路保护:
        • 通常通过检测功率管压降(DESAT检测)或外部电流检测电阻实现。
        • 人为制造过流(如短接负载),示波器监测驱动器输出是否在设定时间内关闭(故障传播时间),同时观察故障标志信号(如FAULT)是否有效拉低/拉高。
        • 验证故障清除机制(如复位信号、自动重试)。
  5. dv/dt与噪声抑制能力评估:

    • 目的: 驱动器在功率节点(SW/HSx)高速开关引起的强干扰下能否稳定工作。
    • 方法:
      • 在SW/HSx节点注入高频噪声或快速dV/dt脉冲信号(需注意安全)。
      • 监测输入逻辑状态、输出驱动电平、欠压锁定信号是否受到干扰导致误动作。
      • 验证寄生导通(Cross-Conduction)抑制能力。
  6. 功耗与效率评估(可选但重要):

    • 目的: 评估驱动器自身的功耗(静态电流、开关损耗)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 方法: 测量驱动器在不同开关频率、负载电流下的输入电流(VCC电流),计算功耗。评估其开关损耗(与Qg和开关频率相关)。
 

三、 应用场景下的特殊考量

  • 电机驱动: 关注驱动时序精度(影响换相)、死区时间优化(影响效率和谐波)、抗反电动势能力、以及堵转/反转等复杂工况下的保护可靠性。
  • DC-DC转换器: 关注驱动信号对称性(影响输出电压纹波)、轻载效率(驱动损耗占比增大)、多相并联时的同步精度。
  • 无线充电: 高频驱动下的时序精度、死区控制、EMI抑制能力是检测重点。
  • 可靠性测试: 长时间高温高湿、温度循环、开关次数寿命测试等。
 

四、 常见失效模式与检测关联

  • 驱动能力不足(输出电平低、上升/下降慢): 功率管导通损耗剧增、过热损坏。检测项目2(输出电压/驱动能力)。
  • 死区时间不足或失效: 桥臂直通短路炸管。检测项目3(死区时间)。
  • 保护功能失效(UVLO, OCP, OTP): 异常工况下无法及时关断,导致级联故障。检测项目4(保护功能)。
  • 逻辑误动作(输入抗扰差): 控制系统干扰导致误开关。检测项目1(输入逻辑)、5(dv/dt噪声抑制)。
  • 自举电路失效(高边驱动失效): 高边管无法导通或驱动不足。检测项目2(高边驱动电压)、3(刷新时间)。
  • 过热损坏: 内部功耗过大或散热不良。检测项目6(功耗)、4(OTP)。
 

五、 总结

对PMIC中的全桥和半桥驱动器进行系统化检测,是确保电力电子系统性能、效率和可靠性的基石。工程师需结合驱动器规格书和应用需求,设计全面的测试方案,重点覆盖驱动能力、关键时序(特别是死区时间)、保护功能逻辑及抗干扰能力。通过精密的仪器测量和严格的工况模拟,可以有效识别潜在的设计缺陷、元器件质量问题或应用风险。随着功率密度和开关频率的持续提升,对驱动器检测的深度和精度要求也将日益严格,先进的测试方法和工具(如集成电流探头的高带宽示波器)将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驱动原理、建立完善的测试策略并严格执行验证流程,能显著降低系统失效风险,为各类电力转换应用提供坚实的底层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