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传感器测距检测:原理、技术与应用详解

光学传感器测距技术利用光的特性精确测量物体距离,在现代科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将系统解析其核心原理、主流技术方案、性能特点及典型应用场景。

一、核心测距原理

光学测距本质是通过测量光信号的变化反推距离信息,主要依赖三大物理原理:

  1. 光传播时间测量 (ToF)
    光速恒定(真空中约3×10⁸ m/s),通过精确测量光信号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Δt,直接计算距离:距离 = (光速 × Δt) / 2。这是激光雷达、ToF相机等技术的核心基础。

  2. 几何三角关系 (三角测距法)
    建立发射点、被测物反射点、接收点构成的三角形。已知基线长度(发射与接收点距离)和反射光角度,利用三角函数即可解算距离。该方法在激光三角位移传感器中广泛应用。

  3. 光波相位差测量
    发射经调制的连续光波,测量接收信号与发射信号的相位偏移。相位差Δφ与距离成正比:距离 = (c × Δφ) / (4π × f_mod),其中f_mod为调制频率。相位法常用于高精度短距离测量。

 

二、主流光学测距技术详解

  1. 激光测距技术

    • 脉冲激光测距 (直接ToF - dToF):

      • 原理: 发射高强度短脉冲激光,精确计时其往返时间。
      • 精度: 毫米至厘米级(高精度型号可达亚毫米)。
      • 优势: 测程远(可达数公里)、抗干扰强。
      • 局限: 短距离精度受限于计时电路精度。
      • 应用: 地形测绘、无人机避障、长距离工业检测。
    • 相位式激光测距:

      • 原理: 发射经正弦调制的连续激光,检测反射光相位差。
      • 精度: 可达亚毫米甚至微米级。
      • 优势: 精度极高,适合静态或慢速目标。
      • 局限: 测程相对较短(通常<100米),易受环境光调制干扰。
      • 应用: 精密工业检测、建筑测绘、位移监测。
    • 激光三角测距:

      • 原理: 如图1所示,激光束以固定角度射向目标,反射光被位置敏感探测器接收。目标位移导致光斑在探测器上移动,通过位移量计算距离。
      • 精度: 微米至毫米级。
      • 优势: 结构紧凑、响应快、成本适中、精度高。
      • 局限: 测量精度受目标表面特性影响,测量范围有限。
      • 应用: 工业自动化(零件尺寸、厚度、平整度检测)、机器人定位、表面轮廓扫描。
  2. 红外测距技术

    • 原理: 发射调制的红外光(通常不可见),测量反射光的强度变化或飞行时间(ToF)。
    • 精度: 通常厘米级。
    • 优势: 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易于集成。
    • 局限: 易受强环境光干扰,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相对较低。
    • 应用: 消费电子产品(自动对焦辅助)、近距离避障(扫地机器人、玩具)、简单存在检测。
  3. 飞行时间成像 (ToF Camera)

    • 原理: 采用面阵式ToF传感器,同时测量场景中每个像素点的深度信息。
    • 方式:
      • 直接ToF (dToF): 测量单个光子飞行时间(需SPAD或SiPM探测器),适合远距离。
      • 间接ToF (iToF): 测量调制光波相位差,适合中近距离。
    • 输出: 实时生成深度图像(点云)。
    • 优势: 可获取完整场景深度信息,帧率高。
    • 局限: 易受多路径反射干扰,精度受限于调制频率和光功率。
    • 应用: 体感交互、三维重建、机器人导航、人脸识别。
 

三、关键性能参数与选型考量

  • 测量范围: 从几厘米到数公里不等,需根据应用选择。
  • 精度与分辨率: 指测量值接近真值的程度及可分辨的最小距离变化。
  • 响应速度: 完成单次测量所需时间,对动态应用至关重要。
  • 视场角 (FOV): 传感器能“看到”的角度范围。
  • 目标特性影响: 表面颜色、材质(高反光/吸光/透明)、粗糙度显著影响测量效果。
  • 环境光抗干扰: 对日光、灯光等背景光的抑制能力。
  • 多目标分辨能力: 能否区分多个目标的距离。
  • 成本、尺寸与功耗: 实际部署的重要约束条件。
 

四、应用场景概览

  • 工业自动化: 零件尺寸在线检测、机器人精确抓取引导、传送带物体定位、液位高度监控、焊缝跟踪、平整度测量。
  • 消费电子: 智能手机自动对焦、人脸解锁、AR/VR手势交互、扫地机器人导航避障。
  • 汽车电子: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的激光雷达(LiDAR)、自动泊车传感器。
  • 测绘与地理信息: 机载/地面激光扫描仪获取地形地貌数据。
  • 安防监控: 入侵检测、人员计数、虚拟电子围栏。
  • 医疗与健康: 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导航设备定位。
 

五、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 环境干扰抑制: 提升强环境光、雨雾烟尘、多路径反射下的鲁棒性仍是核心挑战。
  • 精度与成本平衡: 面向大规模应用(如消费电子、自动驾驶)需持续优化性价比。
  • 固态化与集成化: 采用MEMS振镜、OPA光学相控阵、VCSEL光源等技术实现纯固态扫描,提升可靠性与小型化。
  • SPAD/SiPM探测器应用: 单光子探测技术提升ToF系统的灵敏度与测程。
  • 多传感器融合: 结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惯性传感器(IMU)数据,提升感知系统整体性能与可靠性。
  • 计算成像与AI算法赋能: 利用先进算法解决噪声抑制、多路径干扰、数据插值等问题,提升测量质量与信息提取能力。
 

附录:技术对比与示意图

图1:激光三角测距原理示意图

 
 
 
激光发射器 \\ \\ \\ 反射光路 \\ / \\ / \\/ -------------- 位置敏感探测器 (PSD/CMOS) / /| 目标表面 / / | / / | / θ / | / / | / / | 距离 d / / | / / | / / | 基线长度 L

(图示:激光束以固定角度θ射向目标,反射光点位置随目标距离d变化)

主流光学测距技术对比简表

技术类型 典型精度 典型测程 主要优势 主要局限 典型应用场景
脉冲激光 (dToF) 毫米-厘米级 数米 - 数公里 测程远,抗干扰强 短距离精度受限,成本较高 地形测绘、长距检测、无人机避障
相位激光 微米-毫米级 < 100米 精度极高 测程较短,易受调制光干扰 精密检测、建筑测绘、位移监测
激光三角 微米-毫米级 几毫米 - 数米 精度高、响应快、结构紧凑、成本适中 受目标表面影响大,测程有限 工业自动化检测、机器人定位
红外测距 厘米级 < 数米 成本低、体积小、功耗低、易集成 精度较低,易受环境光干扰 消费电子对焦、近距离避障
ToF相机 (iToF) 厘米级 < 10米 可获取面阵深度图,帧率高 易受多路径干扰,精度有限 体感交互、3D重建、人脸识别
ToF相机 (dToF) 厘米级 可达数十米 抗多路径干扰较好,适合远距 系统相对复杂,分辨率提升中 移动设备、机器人导航

光学测距传感器以其非接触、高精度、响应快等优势,已成为感知物理世界的关键工具。随着核心器件与算法的持续突破,其性能将不断提升,成本持续下降,应用边界也将不断拓展,为智能化进程提供不可或缺的空间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