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径千分尺检测指南
外径千分尺(也称螺旋测微器)是机械制造、精密加工和计量领域不可或缺的高精度长度测量工具。为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必须进行定期、规范的检测。以下为完整的检测流程与要点:
一、 检测前准备
- 环境要求:
- 温度:控制在 (20±5)°C 范围内,避免温度剧烈波动。
- 湿度:相对湿度 ≤ 80%,防止量具锈蚀。
- 清洁:检测区域应无灰尘、油污、振动及强磁场干扰。
- 静置:被检千分尺及标准器在检测环境内平衡温度时间不少于 2 小时。
- 人员要求: 操作人员需熟悉千分尺结构、原理、使用及检测规程,经培训合格。
- 设备与标准器准备:
- 标准量块: 精度等级应高于被检千分尺要求(通常至少高一个等级),覆盖被检千分尺测量范围(如 0-25mm, 25-50mm 等),并包含常用点(如 2.5mm, 5.1mm, 7.7mm, 10mm, 15mm, 21mm, 25mm 等)。
- 平面平晶: 用于检测测砧和测微螺杆测量面的平面度。
- 刀口尺: 用于辅助检测测量面平面度。
- 平行平晶: 用于检测两测量面的平行度(适用于部分高精度要求)。
- 测力计: 用于测量千分尺的测力。
- 其他: 无腐蚀性清洗剂、汽油或无水乙醇、脱脂棉、绸布、放大镜、专用调整工具(如小扳手、调整棒)等。
二、 检测项目与操作步骤
-
外观与相互作用检查:
- 目视检查:
- 测量面:应无锈蚀、划痕、碰伤、明显磨损及影响使用的外观缺陷。
- 刻线:各刻线应清晰、均匀、平直,无断线、褪色。固定套管纵刻线与微分筒锥面棱边应无目力可见的错位。
- 表面:镀层或涂层应均匀、牢固,无脱落、起泡、锈蚀。各部件无毛刺、损伤。
- 标识:测量范围、分度值、出厂编号等标识应清晰、完整。
- 相互作用检查:
- 微分筒转动:应平稳、灵活,无卡滞、摩擦或明显的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
- 测力装置:棘轮或摩擦装置应能平稳带动微分筒转动,当测量面接触或达到设定力时,应能有效打滑,发出清晰的“咔咔”声(棘轮式)。
- 锁紧装置:作用应可靠,锁紧时示值变化量应极小(通常要求 ≤ 2μm)。
- 目视检查:
-
各部分相对位置检查:
- 零位刻线重合: 当测量下限时(0-25mm 千分尺直接对零;大于25mm需用校对量棒或调整量具),微分筒锥面棱边应与固定套管零刻线重合,且微分筒上的零刻线应与固定套管纵刻线对准。
- 刻线偏移量: 若零刻线未对准,其偏移量应不超过允许值(通常微分筒上允许偏移 1-2 个分度)。
-
测量面平面度检测:
- 用无腐蚀性清洗剂仔细清洁测砧和测微螺杆的测量面。
- 将平面平晶轻轻贴合在测量面上。
- 在光源下观察平晶与测量面之间的光隙。
- 合格判定: 光隙应呈现均匀、平直的干涉条纹或颜色(牛顿环),或仅边缘有轻微塌边。允许的平面度偏差通常很小(如 ≤ 0.6μm)。也可用刀口尺以光隙法辅助检查。
-
两测量面平行度检测:
- 方法一(平行平晶法 - 推荐):
- 清洁两测量面。
- 选择尺寸合适的平行平晶(通常一组四块)。
- 将平行平晶置于两测量面之间,轻轻转动微分筒使测量面与平晶接触(通过测力装置)。
- 轻轻转动平晶,同时观察两测量面上产生的干涉条纹(牛顿环)。
- 合格判定: 两测量面上干涉条纹的条数(或环数)和形状应基本相同。允许的平行度误差通常要求很严格(如 ≤ 2μm)。
- 方法二(量块比较法):
- 用尺寸接近测量下限的量块(如 5mm 用于 0-25mm 千分尺)。
- 将量块置于两测量面之间不同方位(如中心、前、后、左、右)进行测量。
- 记录各方位读数。
- 合格判定: 各方位读数之间的最大差值应不超过允许的平行度误差要求。
- 方法一(平行平晶法 - 推荐):
-
测力检测:
- 使用测力计。
- 将千分尺的测砧固定在测力计的测砧座上。
- 转动微分筒(通过测力装置),使测微螺杆测量面与测力计的测头接触并继续施力,直至测力装置打滑。
- 读取测力计上指示的最大力值。
- 合格判定: 测力应在规定范围内(通常为 5-10N 或按具体规格要求)。
-
示值误差检测(核心项目):
- 清洁千分尺测量面和选用的标准量块测量面。
- 根据被检千分尺的测量范围,选择均匀分布的至少 5 个检测点(包括测量下限和上限附近点)。例如 0-25mm 千分尺可选:2.5mm, 5.1mm, 7.7mm, 10mm, 15mm, 21mm, 25mm。
- 将选定的量块依次置于千分尺两测量面之间。
- 使用测力装置,使测量面与量块良好接触(听到“咔咔”声或感觉打滑)。
- 锁紧测微螺杆(如适用)。
- 仔细读取千分尺的示值。
- 计算示值误差:
示值误差 = 千分尺读数 - 量块实际尺寸
- 合格判定: 各检测点的示值误差均应在允许的范围内(不同精度等级、不同测量范围的千分尺允差不同,需查阅相应检定规程或标准,通常为 ±2μm, ±3μm, ±4μm 等)。
推荐检测点示例 (0-25mm 千分尺):
标准量块尺寸 (mm) 千分尺读数 (mm) 示值误差 (μm) 允许误差 (示例 ±4μm) 是否合格 2.50 2.502 +2 是 5.10 5.098 -2 是 7.70 7.703 +3 是 10.00 10.004 +4 是 15.00 15.001 +1 是 21.00 20.997 -3 是 25.00 25.005 +5 否 (超差)
三、 检测结果处理与计量确认
- 记录: 详细记录所有检测项目的原始数据、环境条件、使用标准器信息、检测日期及操作人员。
- 判定: 根据相应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如 JJG 21)或公认标准(如 ISO/DIN 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对所有检测项目进行符合性判定。
- 标识:
- 合格: 对检测合格的千分尺,签发检定/校准证书或粘贴合格标识(注明有效期)。
- 不合格: 对检测不合格的千分尺,应粘贴停用标识,隔离存放,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调整维修或报废。维修后需重新进行全项目检测。
- 调整(如需要且允许):
- 零位调整: 若零位误差超差但其他项目合格,可通过调整固定套管或微分筒的相对位置进行校正(需使用专用工具,按说明书操作)。
- 示值调整: 若示值误差呈现规律性偏差(如整体偏大或偏小),可能需要专业维修人员调整螺杆螺母间隙或修正螺距误差(通常需返厂或专业机构处理)。注意: 平行度、平面度等项目的调整非常困难,通常超差即视为不合格。
四、 注意事项
- 轻拿轻放: 千分尺和标准量块均为精密仪器,操作中务必轻拿轻放,避免磕碰、跌落。
- 保持清洁: 测量前、测量中、测量后都要保持测量面和工作环境的清洁。接触量块必须戴手套或用专用镊子。
- 正确使用测力装置: 测量时必须使用测力装置(棘轮或摩擦轮)来保证恒定的测量力,禁止直接旋转微分筒施力。
- 温度平衡: 严格遵守温度平衡时间要求,避免手温影响测量结果(手持部位尽量使用隔热套)。
- 读数仔细: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盘,避免视差。微分筒读数需估读到0.001mm。
- 定期检测: 根据使用频率和环境,制定合理的检测周期(通常建议3-12个月一次,或按相关质量控制要求执行)。
- 妥善保管: 检测后清洁干净,涂防锈油,放入专用盒内存放于干燥、无尘、无振动环境中。
结论:
严格遵循规范的检测流程是保证外径千分尺测量精度的基石。通过系统性的外观检查、相互作用测试、几何精度(平面度、平行度)验证、测力控制以及核心的示值误差检定,能够有效评估千分尺的计量性能状态。准确的检测结果和规范的计量确认(合格/停用标识、证书)为产品质量控制、工艺保障和贸易结算提供了可信赖的长度量值依据。操作人员应始终秉持严谨细致的态度,确保检测过程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