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循环试验:评估产品耐温度变化能力的关键
温度循环试验是一种模拟产品在真实使用或储存环境中可能经历的、循环变化的高温和低温条件的可靠性测试方法。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加速的方式,评估产品(特别是其材料、元器件和结构)承受温度剧烈变化(热冲击)或周期性温度波动(温度循环)的能力,从而暴露潜在的设计缺陷或制造缺陷。
试验目的与重要性
- 暴露潜在缺陷: 这是最主要的试验目的。温度变化会导致产品内部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CTE)差异,从而产生热应力和热应变。多次循环后,这些应力应变会导致:
- 材料疲劳: 焊点开裂、引线断裂、涂层剥落、塑胶件脆化或开裂。
- 机械结构失效: 连接器松动、密封失效(导致泄漏或潮气侵入)、卡扣断裂、活动部件卡滞。
- 电气性能漂移或失效: 接触电阻增大、绝缘性能下降、元器件参数超出规格(如电阻、电容值变化)、电路开路或短路。
- 分层与开裂: 多层结构(如PCB、复合材料)因层间CTE不匹配而发生分层、微裂纹。
- 验证产品设计: 在产品开发阶段,验证其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能否满足预期的环境应力要求。
- 评估制造工艺: 检验焊接质量、粘接强度、灌封质量、装配工艺等是否能承受温度变化的考验。
- 提升产品可靠性: 通过早期发现并解决缺陷,显著提高产品在后续使用中的长期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 符合标准要求: 满足国内外行业标准、客户规范或法规(如 MIL-STD-810, IEC 60068-2-14, JESD22-A104, GB/T 2423.22 等)中对温度环境适应性的强制性或推荐性测试要求。
试验原理
温度循环试验基于以下物理效应:
- 热胀冷缩: 绝大多数材料在温度升高时膨胀,温度降低时收缩。
- CTE差异: 产品由多种材料组成(金属、塑料、陶瓷、硅等),它们的CTE不同。当温度变化时,不同材料膨胀或收缩的程度不同。
- 热应力与热应变: CTE差异导致相互连接或相邻的材料之间产生应力(拉力或压力)和应变(变形)。这种应力是循环的、交变的。
- 材料疲劳: 交变的热应力会导致材料内部产生微观裂纹,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扩展,最终导致宏观失效(如开裂、断裂)。
- 其他效应: 温度变化还可能加速化学反应(如氧化)、引起冷凝(在低温向高温转换时,如果产品内部有湿气)、改变润滑剂性能等。
试验设备与参数
- 试验设备:
- 温度试验箱:
- 单箱式: 在同一个试验箱内实现高低温的转换。优点是样品无需移动,减少了因移动产生的额外应力(对某些精密产品很重要);缺点是温度转换速率相对较慢(受限于箱体热容量和制冷/加热功率)。
- 双箱式(热冲击试验箱): 包含一个高温箱和一个低温箱,样品通过传送装置(吊篮、推车)在两箱之间快速移动。优点是温度转换速率极快(通常>10°C/min,甚至>30°C/min),模拟严酷的热冲击;缺点是样品在转移过程中可能受到振动或冲击。
- 关键部件: 高性能压缩机(制冷)、大功率加热器、循环风扇、温度传感器、精密控制系统。
- 温度试验箱:
- 核心试验参数:
- 高温温度: 根据产品预期使用环境或特定标准要求设定。常见范围如 +70°C, +85°C, +125°C 等。
- 低温温度: 根据产品预期使用环境或特定标准要求设定。常见范围如 -20°C, -40°C, -55°C, -65°C 等。
- 温度转换速率: 单位时间内温度变化的快慢(°C/min)。这是区分温度循环(较慢速率,如 5°C/min)和热冲击(极快速率,如 >10°C/min)的关键参数。速率越快,产生的热应力越大,试验越严酷。
- 高温保持时间: 样品在高温点达到温度稳定后需要保持的时间。目的是让样品整体达到高温并充分承受热应力。通常为 30分钟到数小时。
- 低温保持时间: 样品在低温点达到温度稳定后需要保持的时间。目的同上。通常为 30分钟到数小时。
- 循环次数: 完成一次高温->低温->高温(或低温->高温->低温)定义为一个循环。总循环次数根据产品的预期寿命、可靠性要求等级和标准规定确定,可能从十几次到上千次不等。
- 温度稳定时间: 指从温度达到设定点(如高温点)到样品内部关键点也达到该温度并稳定所需的时间。这通常需要通过在样品上布置热电偶来监控。
- 驻留时间: 在单箱试验中,指从高温(或低温)结束转换到开始向低温(或高温)转换之间的时间。通常很短,目的是让箱内空气温度均匀。
- 转换时间: 在双箱试验中,指样品从一个箱体转移到另一个箱体所需的时间(通常要求非常短,如 <30秒)。
试验流程
- 试验前准备:
- 样品准备: 按标准或要求进行预处理(如老化、功能测试)。清洁样品,如有必要,在关键位置(如芯片、焊点、易失效点)布置热电偶以监控实际温度。
- 功能与外观检查: 详细记录试验前样品的外观(拍照)、尺寸(如关键间隙)和功能/性能参数(作为基线)。
- 试验参数设定: 根据试验标准或规范,在温箱控制器上精确设定高低温温度、转换速率、保持时间、循环次数等参数。
- 样品装载: 将样品按要求(如避免遮挡风道、保持间距)放入试验箱内。确保热电偶连接可靠。对于双箱试验,样品需固定在传送装置上。
- 试验执行:
- 启动试验程序,设备自动运行。
- 在单箱试验中:设备按设定速率升温到高温点 -> 高温保持 -> 按设定速率降温到低温点 -> 低温保持 -> 按设定速率升温回到高温点(完成一个循环),如此往复。
- 在双箱试验中:样品在高温箱中保持设定时间 -> 快速转移到低温箱 -> 在低温箱中保持设定时间 -> 快速转回高温箱(完成一个循环),如此往复。
- 过程监控: 持续记录箱内空气温度和样品表面(或内部)温度(如有热电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在试验过程中,根据标准要求,可能需要在特定循环点对样品进行中间检查(需暂停试验)。
- 试验后处理:
- 恢复: 试验结束后,样品通常需要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如 25±5°C, 常湿)恢复一段时间(如 2-4小时),让其温度、湿度平衡,并释放可能的残余应力。
- 外观检查: 仔细检查样品是否有裂纹、变形、脱层、变色、起泡、泄漏、连接松动等可见缺陷(拍照记录)。
- 尺寸检查: 测量关键尺寸是否超出允许公差。
- 功能与性能测试: 按照试验前的方法进行功能操作和性能参数测试,与基线数据对比,判断是否失效或性能是否超差。
- 破坏性分析(如必要): 对于失效样品,可能需要进行解剖、金相切片、扫描电镜(SEM)、X光检查等,以确定失效的具体位置、模式和根本原因(如焊点IMC层过厚、空洞、裂纹路径等)。
失效模式分析
温度循环试验中常见的失效模式包括:
- 焊点/焊锡连接: 开裂(尤其是在元器件引脚根部)、空洞扩大、冷焊点断裂。
- 引线/键合线: 断裂。
- 元器件本体: 封装开裂、芯片破裂、内部连接失效。
- PCB: 镀通孔断裂、焊盘翘起、导体走线断裂、基材分层(爆板)。
- 机械结构: 卡扣断裂、螺纹连接松动、密封圈失效、轴承卡滞、塑料件脆裂。
- 涂层/镀层: 起泡、剥落、开裂。
- 粘接/灌封: 脱粘、开裂、密封失效。
- 电气性能: 参数漂移(电阻、电容、增益等)、间歇性故障、开路、短路。
试验标准
温度循环试验有众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常用的包括:
- IEC 60068-2-14: 环境试验 - 第2-14部分:试验方法 - 试验N:温度变化。
- MIL-STD-810: 美国国防部环境工程考虑与实验室试验方法标准(方法 503, 温度冲击)。
- JESD22-A104: 温度循环(半导体工业协会标准)。
- GB/T 2423.22: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N:温度变化(中国国家标准)。
- IPC-TM-650: 印制板及相关互连结构的试验方法(包含多种温度循环方法)。
- ISO 16750: 道路车辆 - 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包含温度循环要求)。
- 各行业(如汽车、航空、消费电子、医疗)及大型公司通常会有自己更具体的内部标准或规范。
温度循环 vs. 热冲击
这两个术语经常被提及,核心区别在于温度转换速率:
- 温度循环: 通常指转换速率较慢(例如 ≤ 5°C/min)的试验。它模拟的是自然界或产品使用中较缓慢的温度变化(如昼夜温差、季节变化、设备开关机)。应力主要来源于材料间的CTE差异。
- 热冲击: 通常指转换速率非常快(例如 >10°C/min)的试验,常使用双箱式设备实现。它模拟的是产品突然暴露在极端温度环境下的情况(如寒冷环境中的设备被快速移动到温暖的室内、飞行器快速爬升/下降、产品掉入冰水/热水)。除了CTE差异应力外,快速转换本身在材料内部会产生巨大的温度梯度,导致更剧烈的瞬态热应力。
结论
温度循环试验是产品可靠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精确控制高低温、转换速率、保持时间和循环次数,该试验能够有效激发和暴露产品在温度交变环境下的潜在薄弱环节,包括材料疲劳、连接失效、结构破坏和性能退化。理解其原理、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合理设置参数、规范执行流程并进行细致的失效分析,对于提升产品设计质量、优化制造工艺、保障产品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长期可靠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产品通向市场、赢得用户信任的重要质量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