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老化寿命试验:揭示可靠性的时间密钥
在电子设备日新月异、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芯片作为其核心“大脑”,其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一枚芯片在出厂时性能完美,不代表它能持续工作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芯片老化寿命试验,正是为了预测芯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退化趋势,评估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而设计的关键验证环节。它像一位严谨的“时间预言者”,通过模拟或加速芯片在真实环境下的老化过程,为设计、生产和应用提供至关重要的可靠性数据。
一、 老化:芯片不可避免的“时间印记”
芯片的老化并非指物理上的生锈或腐朽,而是指其内部的晶体管、互连线、电介质等微观结构在长期施加电压、电流、高温等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缓慢而不可逆的物理或化学变化,导致其电学性能(如阈值电压、饱和电流、开关速度等)逐渐偏离初始值,最终可能导致功能失效或参数超标。主要的老化机制包括:
- 热载流子注入: 在强电场作用下,沟道中的高能载流子(电子或空穴)会注入到栅氧化层中,被其中的陷阱俘获,导致阈值电压漂移和跨导降低,严重影响器件的开关特性。
- 负偏压温度不稳定性: 在高温和负栅压条件下,P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会发生显著漂移(通常是绝对值增大),主要由栅氧化层/硅界面处的界面态生成和空穴陷阱俘获引起。
- 正偏压温度不稳定性: 与NBTI类似,主要影响NMOS晶体管,在正栅压和高温下发生。
- 时间相关介质击穿: 在持续的电场应力下,栅氧化层或层间介质层会逐渐累积损伤,最终可能导致局部短路或完全击穿失效。
- 电迁移: 金属互连线在高电流密度下,金属原子在“电子风”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导致线宽变窄甚至断裂(开路),或在小丘处造成相邻导线短路。
- 应力迁移: 金属互连线在热应力的循环作用下(温度变化),也可能发生原子迁移,导致空洞或小丘形成。
二、 老化寿命试验:加速“时间”的魔法
由于芯片在实际使用中的老化过程极其缓慢(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直接进行实时老化试验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因此,老化寿命试验的核心在于“加速老化”。其基本原理是阿伦尼乌斯模型,即化学反应的速率随温度呈指数级增长。通过提高试验温度、工作电压或电流密度等应力水平,可以显著加速老化过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如几百到几千小时)模拟出芯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长时间(如几年到十几年)的老化效果。
主要的试验方法:
- 高温工作寿命试验: 这是最常用、最基础的老化试验方法。
- 原理: 将芯片置于高温环境中(远高于其额定工作温度),并施加正常或略高于正常的工作电压和信号,使其持续工作。
- 加速因子: 主要依赖温度的提升。阿伦尼乌斯方程是计算加速因子的核心。例如,温度每升高10°C,某些老化机制的速率可能翻倍。
- 目的: 综合性地评估芯片在高温工作条件下的长期可靠性,触发HCI、NBTI/PBTI、TDDB等多种老化机制。
- 高温栅偏置试验: 专门针对栅氧化层可靠性。
- 原理: 在高温下,对晶体管的栅极施加一个远高于正常工作电压的恒定正偏压或负偏压(针对NMOS或PMOS),而源漏极通常接地或浮空。
- 加速因子: 同时利用高温和高电场强度进行加速。电场强度对TDDB等失效模式的影响极大(遵循E模型或1/E模型)。
- 目的: 主要评估栅氧化层的TDDB寿命,也可以研究BTI效应。
- 电流加速老化试验: 专门针对金属互连线的电迁移可靠性。
- 原理: 在高温下,对特定的金属互连线结构(如通断测试结构)施加远高于设计值的直流电流。
- 加速因子: 电流密度是关键。电迁移失效时间与电流密度的n次方成反比(n通常为1-2)。温度也是重要因素。
- 目的: 评估金属互连线系统抵抗电迁移失效的能力,为设计规则提供依据。
试验关键要素:
- 应力条件选择: 温度、电压、电流等应力的设置必须足够高以加速老化,但又不能过高而引入实际使用中不会出现的失效模式(如灾难性烧毁)。这需要基于对芯片材料、工艺和预期应用环境的深入理解。
- 测试结构/被测芯片: 可使用专门设计的测试结构(如环形振荡器、晶体管阵列、通断结构等)来监测特定参数的老化,或使用实际的功能芯片进行整体评估。测试结构能提供更精确的机理研究数据。
- 监测方式:
- 在线监测: 在老化过程中定期或连续测量关键电参数(如阈值电压、漏电流、延迟时间、功能等)。这能获得老化过程的动态数据。
- 离线监测: 在老化试验开始前、中间点和结束后,将样品取出进行详细的电学参数测试和功能测试。这是最常用的方式。
- 试验时间: 根据目标寿命、加速因子和预期的失效时间来确定。通常需要运行到出现一定比例的失效或观察到明显的参数退化。
三、 数据分析与寿命预测:从试验数据到可靠性指标
老化试验结束后,海量的数据需要转化为有工程意义的可靠性指标:
- 失效判据定义: 明确什么情况算“失效”。这可能是功能完全丧失、关键参数(如延迟、功耗)超出规格书限值、或参数漂移超过某个百分比(如阈值电压变化10%)。
- 失效数据处理:
- 寿命分布拟合: 失效时间数据通常符合特定的统计分布(如对数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可以确定分布的形状参数和特征寿命。
- 加速因子计算: 利用阿伦尼乌斯方程(温度加速)或相关的电压/电流模型(如E模型、1/E模型、Black方程),计算试验条件相对于实际使用条件的加速因子。
- 寿命外推: 这是最关键也最具挑战性的一步。
- 模型外推: 使用拟合得到的寿命分布模型和计算出的加速因子,将试验结果外推到实际工作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如工作温度下的中位寿命、失效率为X%的时间点)。
- 激活能: 阿伦尼乌斯方程中的激活能是决定温度加速效果的关键参数。通常通过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试验来确定该值。使用文献或经验值存在风险。
- 置信区间: 任何外推都存在不确定性。必须计算预测寿命的置信区间(如90%或95%置信度),以反映预测的可靠性。
- 可靠性指标输出:
- 平均失效前时间/中位寿命: 芯片群体中50%失效的时间。
- 失效率: 在特定时间点的单位时间失效概率(如FIT, Failures in Time, 每十亿小时失效数)。
- 浴盆曲线: 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失效率变化的曲线(早期失效期、偶然失效期、磨损失效期)。老化试验主要关注磨损失效期的起点和斜率。
四、 试验应用与价值:贯穿芯片全生命周期
芯片老化寿命试验的价值远不止于得到一个寿命数字:
- 设计与工艺优化:
- 识别薄弱环节: 帮助设计工程师发现电路中对老化敏感的关键路径或模块。
- 验证设计裕量: 评估设计是否在预期寿命内留有足够的安全裕量。
- 工艺改进: 指导工艺工程师优化材料(如高K金属栅、低K介质)、结构(如应变硅、FinFET/GAA)和制造步骤(如退火工艺),提高芯片的内在可靠性。
- 可靠性认证:
- 行业标准要求: JEDEC、AEC-Q100(汽车电子)等标准对各类芯片(尤其是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有强制性的老化试验要求,是产品上市准入的“通行证”。
- 用户认可: 提供客观的可靠性数据,增强客户对产品长期稳定性的信心。
- 质量控制与筛选:
- 剔除早期失效: 老化试验(有时也称为老化筛选)可以暴露潜在的制造缺陷(如栅氧化层薄弱点、金属互连缺陷),在产品出厂前将其剔除,降低用户现场的早期失效率。
- 失效分析与根本原因查找: 老化试验中出现的失效是进行深入失效分析(如FIB、SEM、TEM、EDS)的宝贵样本,有助于定位失效的确切物理位置和根本原因。
- 寿命预测与系统维护: 为最终产品的保修期设定、预防性维护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 挑战与展望
尽管老化寿命试验技术成熟,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多机制耦合: 实际老化往往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给精确建模和外推带来困难。
- 新型工艺与结构: 随着工艺节点不断微缩(进入纳米尺度以下)和新型结构(如FinFET, GAA FET, 3D IC)的出现,老化机理可能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失效模式(如自热效应加剧),需要开发新的试验方法和模型。
- 先进封装: 芯片-封装相互作用、热机械应力等对可靠性的影响日益突出,需要更复杂的系统级老化试验方案。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应用: 利用AI/ML分析海量的老化试验数据、优化试验方案、建立更智能的预测模型,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 低功耗设计下的老化: 低电压、亚阈值工作区域的老化行为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灵敏的监测技术。
结语
芯片老化寿命试验是连接芯片设计与长期可靠性的重要桥梁。它通过科学的加速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揭示了芯片在漫长时间长河中的性能演变轨迹。从设计优化到工艺改进,从可靠性认证到用户保障,其价值贯穿于芯片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芯片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老化寿命试验技术也将持续演进,以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式,为构建更加可靠、耐用的电子世界保驾护航。理解并掌握这一“时间加速术”,是确保芯片在信息时代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石。
参考文献与建议阅读:
- JEDEC Solid St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 (Various Standards, e.g., JESD22-A108, JESD74, JESD91). https://www.jedec.org
- Hu, C., & Tam, F. (Eds.). (2010). IC Interconnect Reliability. Springer.
- Grasser, T. (Ed.). (2010). Bias Temperature Instability for Devices and Circuits. Springer.
- Lloyd, J. R. (1997). Electromigration in integrated circuit conductor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30(23), 3097.
- Boyko, K. C., & Gerlach, D. L. (1989). Time 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 of 210Å oxides. International Reliability Physics Symposium (IRPS).
- Stathis, J. H., & DiMaria, D. J. (1998). Reliability projection for ultra-thin oxides at low voltage. International Electron Devices Meeting (IEDM).